一件抗戰文物,就是一張抗戰名片。在廣西柳州市軍事博物園的草坪上,靜靜臥著一尊重達數噸的國家二級文物——石碾。它是抗戰時期中美軍民守護“空中生命線”的關鍵見證者,默默訴說著當年民眾建設機場的艱辛與貢獻。
如何艱辛?彼時,柳州物資極度匱乏,既無推土機,也無壓路機等設備。為了擴建機場,保障“飛虎隊”戰機順利起降,柳州民眾以十人或百人為一組,齊心協力用纖繩共同推動石碾,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碾平機場的砂石跑道。這便是英雄的中國人民,為了抗戰勝利,無畏任何艱難。何謂貢獻?戰機起飛后,百姓們會立刻迅速用石碾再次平整跑道,全力確保后續飛機能夠安全起降。他們不辭辛勞,以實際行動為戰士們的安全保駕護航,凝聚起軍民團結的強大力量。
這樣的艱辛與貢獻,在烽煙彌漫的抗戰時期屢見不鮮。仍以石碾為例,抗戰時期,我們村的八路軍秘密聯絡點就設在石碾所在的草屋,這里曾是開會、傳遞情報的重要場所。又如冉莊地道戰,石碾下方便是地道的出口。石碾堅硬無比,它折射出抗日軍民的堅強意志,更碾碎了日本侵略者的種種陰謀詭計。
當然,抗戰文物遠不止石碾這一種。還有許多看似平常的物件,在那特殊時期都成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力工具。在邢臺市的西郭莊,一個姓張的小院里有一棵老梨樹,見證了抗日戰士面對侵略者刺刀時的堅貞不屈;在河北衡水姓馮的一戶人家中,一把大刀見證著村中俠客勇奪日軍三八大蓋槍的英勇事跡。歷史不容置疑,事實無法更改。抗戰文物作為歷史的鐵證,意義重大非凡。一張《義勇軍進行曲》的唱片,記錄著時代風云兒女的壯志心聲;一個二十九軍抗戰時的殘破鋼盔,銘刻著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悲壯;一張百團大戰的獎章,訴說著打敗日軍的無上榮光;一封趙一曼的遺書,飽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一個白求恩醫生制作醫療器械的推刨,見證著跨越國界的國際友誼。撫摸這些文物,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紋理。面對它們,我們仿若穿越時空。在今夕對比中,這些文物成為我們銘記抗戰歷史、思索今日擔當的鑰匙,更是汲取抗戰精神滋養、為今日奮斗的動力源頭。從抗戰文物出發,我們能夠重溫抗戰歲月的艱難困苦,聯想抗戰場景的壯烈英勇,體悟抗戰英烈的精神情懷。
文物靜默無聲,民族記憶永恒不朽。每一件抗戰文物都是抗戰烽火的見證,蘊藏著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在相關會議上介紹,據統計,全國抗戰主題不可移動文物達1萬余處,可移動文物有50萬余件/套。這些抗戰文物,宛如抗戰歷史的化石,承載著抗戰英烈的熱血、抗戰精神的傳承以及抗戰烽煙的印記,每一件都是抗戰歷史的有力見證。我們從抗戰文物中感悟偉大抗戰精神,汲取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在新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從“一個石碾”到“一個推刨”,它們或許已傷痕累累,或許已銹跡斑斑,但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歲月的使者,蘊含著滿滿的浩然正氣、家國情懷與抗戰精神,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源泉,激勵著我們為今日的發展而不懈奮斗。(殷建光)
- 2025-09-01讓青年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 2025-09-01爭當鄉村振興“實干先鋒”
- 2025-09-01“三個關鍵” 護航年輕干部成長成才
- 2025-09-01抓好人才“引育留”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