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介紹,“十四五”規劃綱要設定的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
“總的來看,這5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鄭柵潔表示,在這5年歷程中,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也是前所未有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領航掌舵,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不僅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經濟社會發展還實現了大幅躍升,可謂是“風雨兼程見彩虹”。
鄭柵潔介紹,5年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左右;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前4年我國經濟增速平均在5.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以說,我們國家這么大的體量和增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十四五”規劃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從研發投入來看,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硬核產品”層出不窮,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7項民生指標,在20項主要指標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是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介紹,以規劃實施為牽引,持續深化社會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接續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溫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在穩就業促增收方面,“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在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建成并持續鞏固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同時加力解決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等人民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顧‘十四五’這5年,遇到的困難問題比預計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預期的要好。”鄭柵潔表示,經過“十四五”這5年,我們的制度優勢更加鞏固、創新活力更加強勁、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十四五”必將在中國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展望未來,我們也充滿信心,“十五五”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記者 陳昊)
- 2025-07-09慶陽:“以家為基”織密廉潔防護網
- 2025-07-09學紀知紀明紀守紀 | 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
- 2025-07-09三堂會審 | 違規經商辦企業還是貪污
- 2025-07-09各地扎實開展學習教育—— 讓作風建設成效更加可感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