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多措并舉推動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建設,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圖為近日,在該區新莊小麥單產提升示范區,無人機正在進行植保噴灑作業。朱冠軍 攝

四川省黑水縣以建設小麥蔬菜現代農業園區新品種選育及中試熟化試驗基地為抓手,配備農業科技設施設備,賦能高原農產品品種的選育優化。圖為近日,技術人員和工人為正在進行培育的番茄苗裝上番茄夾。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近日,2025農業展望大會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5—2034)》。《報告》預測,伴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加速提升,未來十年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實現量質全方位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增強。
《報告》有何看點?如何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記者采訪了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科院信息所原所長許世衛,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記者:未來十年,我國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實現量質全方位提升,這一判斷釋放哪些信號?
許世衛:我國連年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是依據大量監測數據、模型方法、分析流程并結合專家會商而形成的未來農產品生產、消費等走勢的定量分析結果。這些分析結論,蘊含著重要影響因素的變化。
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實現量質全方位提升,意味著農業政策、科技、管理各層面都會有更多提升。其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未來十年作用尤為關鍵。
大量高新技術將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種業技術進步作用顯著,高產優質抗逆的新品種將加快培育和推廣,提升糧食的產量與品質。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提升,通過物聯網實時掌握土壤濕度、肥力、溫度等信息,精準調控灌溉、施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對農業生產全過程進行數據分析,提前形成管理策略,提高農業措施的針對性。
在科技助力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進入新的階段。從數量上看,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以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預測2034年將達到7.53億噸,其中面積基本穩定,單產達到421千克/畝,提高7.8%,成為增產關鍵;大豆面積保持增長趨勢,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產量也將相應增加,有效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降低對進口的依賴,增強糧食供應穩定性。
從質量上看,農產品品質將明顯改善。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口感、營養等方面有更高追求,未來農業生產將圍繞這些需求,生產出更多綠色、有機、營養豐富的農產品。如,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殘留,讓農產品更加安全健康;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提升農產品口感與營養成分,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選擇。
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顯著增強也值得關注。一方面,科技應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農產品品質提升也使其在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農產品加工、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程國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反復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置于首要位置,體現了“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的戰略定位。
從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來看,我們基本構建了“三位一體”保障機制。一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核心;二是糧食儲備調控體系,既有中央儲備,也有地方儲備,以應對突發事件、維護市場穩定為重點;三是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有效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國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構成“三位一體”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保障每個人都能夠吃飽飯、吃好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記者:我國糧食單產為何能持續穩步提高?
程國強:在農業資源日益趨緊形勢下,今后糧食增產的核心在于單產持續提升。
近年來,我國糧食單產對總產增長的貢獻率已超八成,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單產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系統化路徑,推動單產水平整體躍升,將有效破解耕地資源剛性約束下的增產瓶頸。推廣高產高效模式,不僅能縮小區域產量差異,更能通過技術標準化實現“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推動增產潛力深度釋放。聚焦小麥、水稻等主糧單產挖潛,推動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擴面提質,形成“穩面積、提單產、優結構”的增長模式,有利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許世衛:《報告》預計2025年我國糧食單產將提高到397千克/畝,糧食產量達到7.09億噸。這一增長趨勢預測,是諸多產量影響因素的分析結果。
首先,科技的力量將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加大了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從種業、種植技術到農機裝備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在種業方面,不斷培育出高產優質抗逆的糧食新品種。種植技術上,定量化栽培技術根據土壤養分狀況精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節水灌溉技術保證作物水分供應,避免水資源浪費。農業機械化水平繼續提升,從耕地、播種到收割,全程機械化作業,為糧食增產提供保障。
其次,政策激勵至關重要。國家構建了完善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在價格支持上,推行稻谷與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種糧收益預期。種糧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惠農政策,支持糧油單產提升行動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保險政策,降低種糧風險,使農民更愿意投入資源進行糧食生產。
第三,耕地保護與建設是糧食增產的根基。我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數量穩定。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使高標準農田具備完善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改善土壤肥力,有效抵御旱澇災害,為糧食高產穩產創造良好條件。這些耕地保護與建設舉措,保障了糧食生產的基本條件,為未來單產和總產量持續提升提供堅實基礎。
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記者:未來十年,農業新質生產力將迎來系統性突破。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許世衛:未來十年,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性突破將體現在多個層面。科技方面,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技術等將深度融合于農業生產,帶來從育種、種植到收獲全流程的變革。產業結構上,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將更加緊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生產關系也會相應調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農業新質生產力系統性突破,因地制宜是關鍵課題。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科技應用要與地域資源相結合。如平原地區耕地集中連片,適合規模化、機械化作業。發揮區域優勢加強技術創新。如加強種業技術創新突破方面,海南具有獨特的氣候條件,可利用南繁開展種業科研創新,培育新品種。智慧農業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在經濟發達、科技資源豐富的地區,率先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場景。
程國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就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通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統籌科研資源,推動農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世界范圍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已邁入第一方陣,取得了顯著進展和突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2%,較2012年的54.5%提高了近9個百分點。
要以生物育種為核心突破口,強化種質資源創新與商業化應用,依托重大科研平臺,加速突破性品種研發,構建從基因編輯到品種推廣的全鏈條體系,培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形成“需求牽引、雙向迭代”的協同機制。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深化智慧農業技術集成應用,拓展人工智能、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構建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全周期農田智能管理系統,同時完善農業數據要素流通機制,降低技術應用門檻。
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記者:隨著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農產品貿易結構將持續優化,進口來源呈現多元化。如何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程國強:近年來,農產品貿易結構總體呈分化趨勢,隨著經濟一體化推進,全球農產品貿易關系日益深化,而中國是世界農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面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要健全自己的農產品國際供應鏈。中國農業企業通過在境外投資,建設倉儲物流,直接從原產地采購。這是真正改變全球農業貿易格局的方式。
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其核心在于建立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貿易與國內生產的統籌協調和動態平衡機制,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既利用國際市場彌補不足,又有效保護國內生產。要以國內穩產保供為根基,強化農產品供需平衡和全鏈條監測預警,精準識別供需缺口和調控著力點,優化進口來源布局并動態調節進口規模與節奏,在開放環境中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許世衛:隨著我國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同性不斷增強,農產品貿易結構會進一步優化,進口來源更加多樣化。在國內產能增加、消費量增速放緩等條件下,未來大宗農產品進口量呈減少趨勢,乳制品進口增速趨緩,但蔬果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在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的基礎上,可從以下方面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第一,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對水果、蔬菜等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順應出口增長趨勢,適度擴大優勢果蔬種植規模,建設標準化、現代化種植基地,提升產品品質和國際競爭力;結合乳制品進口增速趨緩態勢,支持國內乳業發展,提高奶牛養殖技術和奶制品加工水平,增加國內乳制品市場份額。
第二,加強品牌與質量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從源頭到餐桌嚴格監管,保障果蔬等產品質量,鞏固國際市場份額;打造國際知名農產品品牌,利用電商平臺、國際展會等多渠道宣傳推廣,提高品牌國際知名度,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推動蔬菜水果出口持續增長。
第三,加強國際合作與市場開拓。拓展農產品貿易伙伴,建立更多可靠的農產品進口來源渠道,實現進口來源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加強農業科技對外合作,更多開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技術、管理經驗交流,學習世界農業先進技術與前沿方法;深度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加強我國農產品權威信息發布,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與競爭力。(記者 李靈娜)
- 2025-05-06錯位發展 串珠成鏈
- 2025-05-06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基層監督
- 2025-05-06新視野 | 改進文風的價值意蘊
- 2025-05-06經典常談 | 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