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綦江區立足綠色生態資源稟賦,將茶產業打造成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讓“綠葉子”成為“金葉子”。圖為該區石角鎮新農村村民在茶園內采摘鮮茶葉。新華社發

甘肅省高臺縣境內有戈壁荒漠2000多平方公里,近年來憑借風光資源優勢,發力新能源產業賽道。圖為該縣某新能源風力發電項目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安裝風力發電機。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要立足縣域產業基礎,注重分工協作,錯位發展、串珠成鏈。”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縣域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認識論、方法論。
縣域是承上啟下、溝通條塊、連接城鄉的樞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圍繞如何更好認識和落實“錯位發展、串珠成鏈”的工作方法,記者采訪了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董雪兵。
縣域的發展水平和治理效能,直接關乎諸多重大戰略的實施質量
記者: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場域,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怎樣的戰略意義?
董雪兵:我國縣域版圖遼闊,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覆蓋超7億人口和近九成國土面積,構成國家經濟社會版圖基底。截至2024年底,我國縣域GDP總量突破50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比重約40%,近三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布在縣域產業集群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正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縣域涵蓋城鎮與鄉村,是承上啟下、溝通條塊、連接城鄉的樞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發展和縣域治理,強調“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h域的發展水平和治理效能,直接關乎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等重大戰略的實施質量。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單元,縣域將持續扮演國家經濟安全的壓艙石、鄉村振興的關鍵銜接點、共同富裕的均衡器、內需市場拓展的前沿陣地等重要角色。
記者:“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擴大縣域就業容量”是新時代新征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如何理解“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
董雪兵: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
縣城是縣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具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綜合承載能力,能夠引領和推動縣域內產業的分工協作與協同發展。小城鎮處于縣域經濟的中間層次,是“城尾村首”關鍵節點。能夠將縣城的經濟、文化、技術等輻射傳遞到農村地區,同時也將農村的資源、農產品、勞動力等要素匯聚并向縣城輸送,從而促進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優化,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
縣城和小城鎮在縣域經濟體系中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和角色,通過明確分工、加強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縣城發揮綜合承載和產業引領作用,小城鎮則發揮紐帶連接和特色發展作用,形成層次分明、功能協調的經濟網絡。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能夠充分發揮縣城和小城鎮的優勢,促進縣域內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1+1>2”的協同效應,提升縣域經濟的整體效能和競爭力。
精準把握并充分發揮縣域的比較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記者: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多次對“錯位發展”作出強調。如何理解“錯位發展”的內涵?推動縣域產業發展,為何要做到“錯位發展”?
董雪兵:一個區域最優的發展策略是聚焦其相對效率更高、機會成本更低的領域。“錯位發展”的核心要義,在于精準把握并充分發揮縣域的比較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我國各縣域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文化傳承、生態功能等方面天然存在顯著差異,是縣域形成獨特比較優勢的客觀基礎,也決定了其發展必須立足自身實際。
“錯位”首先必須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家底”——即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等“顯性優勢”以及文化積淀、生態環境、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效率等“隱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做好“土特產”文章,正是點明要善于發掘和利用這種基于本土稟賦的顯性或隱性比較優勢,形成“人無我有”的獨特起點。
“錯位發展”需要秉持發展的眼光和創新的思維。隨著技術進步、市場變化和發展階段的演進,過去的優勢可能減弱,新的機遇窗口不斷開啟。因此,“錯位發展”不僅要立足當前“有什么”,更要前瞻性地謀劃“能發展什么”、“應發展什么”,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發展格局、城市功能疏解、鄉村振興需要和市場前沿,積極尋求并培育“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新”的動態比較優勢和競爭勝勢。
“錯位發展”就是要將潛在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競爭力與市場效益。例如,農業大縣對接城市居民對高品質、特色化農產品的需求,發展精深加工和品牌農業;工業強縣瞄準產業鏈升級方向,推動工業融入區域價值鏈;鄰近大城市的縣城承接中心城市功能發展配套服務業等。
根本上看,“錯位發展”旨在規避同質化競爭。通過在縣際層面實現功能互補,并在縣域內部(如城鄉間)優化功能分區與產業協同,最終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塑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縣域經濟形態。
縣域產業“錯位發展”,是在深刻把握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下,推動縣域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通過“錯位發展”,實現用特色構建壁壘、用協同放大優勢、用韌性抵御風險。唯有如此,縣域經濟方能在區域競爭中突破“小而全”的陷阱,破解同質化競爭困局、發揮比較優勢的乘數效應、促進政策效能的精準釋放,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縣域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新時代推動縣域產業發展進程中,各地有哪些踐行“錯位發展”的實踐,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董雪兵:近年來,各地涌現的“一縣一業”、“一鄉一特”生動實踐,正是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的典型實踐。我們調研走訪了浙江、山西等地,一些地方實踐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兩區一縣在產業布局上重點突出“錯位發展”:上海市青浦區重點發揮其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優勢,如青浦西岑科創中心重點推進華為研發中心建設,聚焦于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發創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加快蘇州南站高鐵樞紐建設,借助交通優勢發展臨空經濟、高鐵經濟,同時吳江的傳統產業如絲綢紡織等也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側重于發展高端制造業、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重點聚焦創智水鄉建設,形成了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等集校地合作平臺、高校院所、人工智能、文旅文創為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地與特色創新中心。
二是浙江樂清深耕電氣產業集群。樂清縣的電氣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其主導產品低壓電氣占全國市場份額達65%以上,是全國重要的電氣產業基地。立足這一優勢,樂清縣確立了以電氣產業為主導的“1+4+N”產業體系,避免了與周邊地區在產業選擇上的同質化競爭,實現了產業的精準定位。近年來,樂清縣強化政策支持,實施“千企智能化改造”行動、中小企業“輕量化數改、樣本化推廣”行動等,實現了從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通過構建“3+X”科創體系、組建產業生態圈聯盟等完善產業生態、提升集群效應,為我國縣域產業“錯位發展”提供了借鑒。
三是山西平遙擦亮文旅名片。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800多年歷史,是保存最完整、功能最完善、人居最活躍的“活態”古縣城。不同于周邊縣市多依靠煤炭等資源發展,平遙另辟蹊徑,立足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錯位之路。通過構建多元化旅游產業體系,推進全縣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在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其他地區“錯位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四是陜西柞水的“小木耳”變成“金耳朵”。柞水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其氣候溫潤、森林覆蓋率高,自然條件適宜木耳生長,當地農民也有種植黑木耳的傳統。近年來,柞水縣立足這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精準選定木耳產業作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位產業,圍繞建設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全國木耳名縣目標,構建“三帶六區、專業村支撐、大戶帶動”的木耳產業發展格局。如今,黑木耳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耳朵”,木耳產業實現了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弱到強的轉變,也成為我國縣域“錯位發展”的生動實踐。
將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縣域特色產業有效串聯、協同整合
記者:如何理解“串珠成鏈”的內涵和重要意義?踐行“串珠成鏈”,各地有哪些實踐?
董雪兵:“串珠成鏈”中“珠”是指縣域特色產業,“鏈”是指區域產業集群或經濟帶。“串珠成鏈”是指運用系統思維,將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縣域特色產業(“珠”)有效串聯、協同整合,形成具有協同效應的區域產業集群或經濟帶(“鏈”),將分散的比較優勢凝聚為區域整體的競爭優勢,最終實現“1+1>2”的整體價值躍升?,F代經濟競爭呼喚協同,比較優勢的最高效發揮,必然要求突破行政區劃的藩籬和市場分割的壁壘。通過“串珠成鏈”,能推動縣域經濟在更廣闊的空間尺度上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的深度分工與協作。
“串珠成鏈”能夠將分散的縣域力量匯聚為區域整體合力,實現從“單打獨斗”到“集群作戰”的轉變,有效破解“低端鎖定”,提升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縣域乃至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而持續的動力,構筑起堅實的“四梁八柱”。這里有兩個案例:
一是廣西的柳州與南寧通過“串珠成鏈”,構建起整車制造與核心零部件配套的產業生態閉環。柳州依托整車制造集群的規模優勢和技術積累,南寧則聚焦電池等核心部件的產業鏈整合,兩地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協同格局,推動廣西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崛起。2024年,廣西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75.3%,對全國新能源汽車增長貢獻率為8.9%。
二是福建惠安通過“串珠成鏈”,將石油化工產業從單一煉化基地轉型為千億級產業集群,其核心在于以中化泉州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構建“基礎化工—合成纖維—高端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的立體化產業鏈生態。從“單點突破”到“鏈式共生”產業鏈整合路徑,實現了石油化工產業從“原料輸出”到“價值創造”的跨越,推動惠安縣產業資源的高效整合、技術的協同創新和區域的聯動發展。
“串珠成鏈”,能夠通過整合縣域資源,形成各地產業特色與差異化競爭優勢,提升區域產業協同效應;通過城鄉要素集聚共享,加強城鄉產業有機聯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催生新業態與商業模式,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記者:應如何更好踐行“錯位發展、串珠成鏈”要求,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董雪兵:“錯位發展”和“串珠成鏈”都強調運用系統思維,看到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關聯性、耦合性和協調性。“錯位發展”要先看到全局才能找準自己的“位”,而“串珠成鏈”更是要統籌規劃、避免各自為政。但是,無論是“錯位發展”還是“串珠成鏈”,其終極要義都在于“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在產業發展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城鄉優勢互補、協同共進。具體來看:
“錯位發展”是“串珠成鏈”的基礎條件。“錯位發展”強調各地區立足自身優勢,找準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發展方向,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差異化發展的格局。只有各地區先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和優勢,才具備“串珠成鏈”的基礎。反之,若各地區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就難以實現有效的整合和協同,無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或經濟帶。
“串珠成鏈”是“錯位發展”的必然要求。“串珠成鏈”能夠將“錯位發展”的特色優勢進行整合和協同,形成產業集群或經濟帶,實現從分散的比較優勢向區域整體競爭優勢的轉變,使各地區的特色產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是“錯位發展”的更高層次要求和必然趨勢。
“串珠成鏈”與“錯位發展”有機統一。“錯位發展”是“分”,“串珠成鏈”是“合”,兩者結合既能激活區域特色,又能通過產業鏈整合釋放規模效應,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同時,“錯位發展”提供了“串珠成鏈”的可能,而“串珠成鏈”又進一步推動了“錯位發展”的深化和提升,使各地區的特色產業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實現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縣域 “錯位發展、串珠成鏈”的一個關鍵方向是從主要依靠傳統要素投入轉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和產業生態協同的創新驅動型模式。
首先,構建跨縣域、跨區域的經濟聯系網絡和發展共同體,既依賴于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硬聯通”打通物理脈絡,也要靠協作機制、統一市場、營商環境等“軟環境”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必須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高效引導創新要素;政府則需強化戰略引導、優化營商環境,并著力破除區域壁壘與體制障礙,為要素順暢流動與高效協同鋪路搭橋。
最后,引導縣域產業向縱深拓展,做好“接二連三”的文章,推動價值鏈攀升、供應鏈穩固、創新鏈激活,并著力培育“鏈主”企業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歸根結底,更高水平的“錯位發展、串珠成鏈”的實現,有賴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一切有利于縣域繁榮發展的創造活力充分迸發。(記者 郝思斯)
- 2025-04-30“清風萬里——中國古代廉潔文化”展啟幕 熔古鑄今揚清風
- 2025-04-30三堂會審 | 違法發放貸款并受賄應否并罰
- 2025-04-30廣安觀潮 | 營造風清氣正節日氛圍
- 2025-04-30甘肅張掖用好信息技術管住小微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