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警力下沉基層警情源頭治理——靈臺公安積極探索主防實踐新路徑
新甘肅·甘肅法治報記者張小鋒通訊員趙江宏
基層公安作為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必須扛起“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的第一責任。今年以來,靈臺縣公安局以“警力下沉基層”為觸角,以“警情源頭治理”為支撐,積極探索主防實踐新路徑,激活基層社會治理新引擎。
機制破壁從“單兵作戰”到“多元共治”
走進靈臺縣綜治中心,“公安綜合服務窗口”藍色標牌格外醒目,公安民警與有關部門人員動態進駐、“同臺坐診”,調解、仲裁、訴訟等窗口如法治流水線依次排開,構建起法律專家“義診”、退休法官“把脈”的多元解紛格局。
近年來,靈臺縣公安局深度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整合治安、交通、法治等警種資源,設立矛盾糾紛調解、法律援助等“一站式”窗口,20余名民警動態輪值。通過建立110與12345熱線“一鍵轉辦”清單,創新“警調銜接”五步工作法——接警初篩分流、治安調解優先、復雜糾紛聯調、結果跟蹤回訪、案例復盤培訓,實現非警務警情精準分流。暢通與鄉(鎮)綜治中心溝通聯系渠道,利用警務聯席會、聯調會等機制,促使勞資糾紛、家庭矛盾等隱患得以及時預警、多元化解。
從“單兵作戰”到“多元共治”,從“部門獨唱”到“治理合唱”……今年一季度,靈臺縣公安局摸排各類矛盾糾紛542起,向綜治中心推送531起,推送率97.9%,通過與綜治中心相關進駐部門高效聯動,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
力量下沉從“被動接招”到“主動治理”
4月9日,在靈臺縣朝那鎮三里村,一起因耕地邊界引發的糾紛剛發生,駐村輔警便聯合網格員上門成功化解。“警網融合”機制的雙向奔赴,讓“炕頭調解”“田間仲裁”成為基層治理的新“楓”景。
靈臺縣公安局將全縣警務區劃分與綜治網格精準對接,推行落實“1+1+N”警務模式,全縣59名社區民警兼任網格長,180余名輔警擔任專職網格員,組建由公安民輔警、社區干部、法律顧問等人員構成的“平安聯盟”,走街串巷、進村入戶,將“一標三實”信息采集與矛盾排查同步推進,每周與村兩委晨會會診,對矛盾實施“紅黃藍綠”四色預警管控。今年以來,群防群治力量已化解糾紛600余起,排查效率提升30%。
“多虧了王警官,不然我們兄弟二人真要反目成仇!”今年3月,靈臺縣碑子溝社區兩兄弟因債務糾紛劍拔弩張,中臺派出所民警王永珍聯合社區調解員化解了糾紛,延續了親情。
王永珍是有著20多年社區經驗的“金牌調解員”,他是靈臺縣公安局遴選的23名資深“調解專家庫”成員之一。王永珍依托靈臺縣城市社區“逢四說事”機制,創立“和事佬工作室”,將心理咨詢、家事調解、法律援助融入日常,兩年內化解矛盾糾紛110余起。
效能躍升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
“手機點一點,煩心事就解決了!”靈臺縣公安局不斷加大智慧警務建設,將建設成效融入“平涼快辦·平安鍵”平臺,數據賦能跑出基層社會治理“加速度”。
今年3月,靈臺縣東大街居民王某通過“平涼快辦·平安鍵”小程序反映噪音擾民問題,公安、環保、消防等多部門12小時內聯合處置,困擾居民的難題很快迎刃而解。今年以來,該平臺已線上化解糾紛80余件,群眾回訪滿意率達100%。同時,公共信息平臺與網格化管理平臺并網運行,重點區域糾紛預警響應縮短至15分鐘。
截至目前,靈臺縣公安局通過打通警力、民力、智力的融合通道,逐步構建起“公安小閉環、黨政大聯動、群防新機制”的三維治理新格局。
- 2025-05-08將公益訴訟“試驗田”打造成“樣板田”——記天水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劉欣
- 2025-05-08“流動政務服務車”全縣閃送——甘谷公安創新服務模式單日服務群眾超千人次
- 2025-04-24定西高速交警:涵養“精神”內核 綻放“文明”之花
- 2025-04-22“隴原風暴2025”走進平涼華亭市人民法院:執行攻堅顯實效 剛柔并濟解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