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脈動活力、澎湃向前,有兩組數據可見一斑:一是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8.01%;二是今年上半年,面對外部沖擊與嚴峻環境,我國經濟實現5.3%的增速。前者直觀印證我國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釋放強勁活力,不斷厚植經濟基礎穩、優勢多、后勁足、潛能大的氣質底蘊,為中國經濟持續攀高向好注入了“新”動力。從底部邏輯而言,正因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才有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向好的良好態勢與喜人局面。所見,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得用好“新”鑰匙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新活力。
“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投資于人”才能釋放全社會創新創造力。從生育補貼到逐步實現免費學前教育、再到規范房屋租賃、又到社保繳納禁止自愿放棄等一系列工具箱和利好政策觀之,民生“大禮包”持續釋放,旨在推動“人”的全面綜合高質量發展,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憧憬,必將激發全社會感恩奮進、擔當作為的精氣神,不斷釋放創新創造力與內生動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引領高質量發展鏗鏘前行,為經濟市場繁榮發展筑牢堅實保障。所見,“投資于人”既能直觀拉動消費市場,更是立足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與前瞻布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與鮮明特征。
數字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催生智能經濟新業態,開辟中國經濟廣闊前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加持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賦能千行百業展示強勁態勢。諸如,文旅市場光影技術解鎖“夜經濟”等熱點、人工智能拉動各領域生產模式轉變等等,不斷見證數字經濟內涵特質與光明前景。尤其,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在促創新、擴消費、穩就業、賦轉型等方面發揮著引領作用,諸如低空飛行、人形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蓬勃飛速發展,為中國經濟不斷上新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厚植中國經濟向“新”力。
先立后破,固本興新,“不能把首例吃法的家伙先扔了”。“新”鑰匙并不單單指新產業,傳統產業同樣得掌握“新”鑰匙、解鎖新動能。一談到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等等,不乏個別市場主體甚至主管部門認為就是打破一切、“一刀切”,盲目快干搞“創新”,往往脫離實際、急于求成、適得其反。運用“新”鑰匙,得因業制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傳統產業而言,加強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轉型、結構調整才是正確方式。故此,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切忌盲目求成、匆忙上馬,得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精準布局、有的放矢,既要做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也要抓好傳統產業如制造業等改造升級,樹牢底線思維與風險意識、整體觀念,一體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
品質永遠是金招牌,信心比黃金還貴。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建設,不斷賦能中國經濟向好向新、穩健前行,須在提升產品與服務品質化上下功夫,不斷滿足現代消費群體情緒價值與精神追求,尤其解鎖個性化、精細化、品質化等服務模式,契合現代、文明、時尚、健康、綠色等消費理念,才能持續繁榮消費市場、拉動經濟活力杠桿。當然,中國經濟優勢多、基礎穩、后勁足,在科技創新加持與數字智能引領下,必將打造新引擎、塑造新優勢、打開新空間,中國經濟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充盈涌動,中國經濟必將劈波斬浪、揚帆遠航,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的榮光與奇跡。(段官敬)
- 2025-09-01【好評中國】讓上合組織巨輪駛向壯闊未來
- 2025-09-01【好評中國】讓“上海精神”釋放持久生命力
- 2025-08-31【好評中國】激發“高效辦成一件事”機制活力
- 2025-08-31【好評中國】多維發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