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提出,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千萬工程”二十年久久為功,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更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新征程上推進鄉村振興,需從“千萬工程”中汲取智慧,錨定鮮明導向,健全長效機制,推動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堅持生態導向,在綠色發展中厚植鄉村底色。“千萬工程”從整治農村環境起步,深刻印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當前,部分鄉村仍存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失衡、資源利用粗放等問題。要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鄉村建設全過程,一方面,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善垃圾污水長效治理機制,讓“垃圾圍村”“污水橫流”成為歷史;另一方面,立足鄉村自然稟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綠色發展,讓鄉村既有“顏值”更有“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動力。
堅持融合導向,在產業升級中激發鄉村活力。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千萬工程”經驗啟示我們,必須打破單一農業發展模式,推動三產深度融合。要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培育“土特產”產業鏈,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品牌,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同時,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建設智慧農業產業園,發展農村電商,讓農產品搭上“數字快車”走向全國。通過產業融合,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堅持共建導向,在群眾參與中凝聚鄉村合力。“千萬工程”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健全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必須堅持共建共享理念,變“政府干、群眾看”為“大家想、一起干”。建立村民議事協商機制,在村莊規劃、項目建設中充分聽取民意,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角”。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鄉賢返鄉創業、能人帶頭致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開展文明鄉風評比活動,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共同守護鄉村精神家園。只有凝聚起群眾力量,鄉村振興才能行穩致遠。
“千萬工程”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教科書”。錨定生態、融合、共建三大導向,將“千萬工程”經驗轉化為制度優勢,才能讓鄉村振興長效機制落地生根,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劉醒)
- 2025-05-13讓黨課成為黨員干部的“精神大餐”
- 2025-05-13寫好“分類文章”,提升教育培訓實效
- 2025-05-13“穩”字為要書寫改革“惠民篇章”
- 2025-05-13鐵路建設穩步推進:賦能區域發展 勾勒經濟增長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