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西·定西日報記者 魏璐
無人機螺旋槳的嗡鳴聲打破山梁的寂靜,鏡頭掠過斑駁的夯土堡墻,在黃土高原的褶皺間勾勒出一座圓形古堡的輪廓。此刻,在安定區杏園鄉白虎村的大灣堡子遺址前,幾道人影正舉著RTK測繪儀穿梭于荒草叢中——這是定西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最尋常的工作場景。隨著普查進入關鍵階段,一場跨越時空的“解碼行動”正在隴中大地展開。
“你仔細瞧瞧這道拱形門洞,高度僅1.2米,寬度0.9米,顯然并非為高大的戰馬通行所設計。”安定區博物館館長李天龍手持平板,手指輕點屏幕,將門洞細節放大,接著分析道,“結合周邊復雜的地形深入分析,這座建筑極有可能是用于屯兵駐守、瞭望預警的哨所。”
隨著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開展,定西市眾多像大灣堡子這樣的歷史遺跡,正逐漸揭開神秘面紗。此次普查,我市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和市政府副市長為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也迅速響應,全面部署。在普查一線現場,工作人員分工明確,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在通渭縣第三鋪鄉的長城梁堡址旁,縣文物保護中心干部魏常寧跪在地上,卷尺緊貼風化嚴重的墻基,“復查古堡和古建筑,我們一般先是核對下三普數據,用采集端拍同角度經緯度照片并獲取文物點位置。”魏常寧一邊操作設備一邊介紹,“長城普查就更不容易了,得沿著長城沿線走過去,在起止點、拐點、斷點等處用RTK打點,拍攝現狀照片并采集標本,測量各項數據。”在烈日下,這位年輕的“00后”已被曬得黝黑,他和同事們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們的眼神中,始終透著專注與堅定。截至目前,他已徒步調查了240個文物點。
李天龍向記者介紹了新文物線索的發現途徑:“我們主要通過查閱地方志等史料文獻、與當地老鄉交流以及運用衛星地圖等高科技手段來尋找新線索。衛星地圖幫了大忙,通過它能找到一些疑似人類活動的痕跡,現場核查的準確度能達到95%以上。”
“這些文物是隴中兒女生活的寫照,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紐帶。”李天龍感慨道,“我們不僅要全力以赴做好普查工作,更要用心做好文物保護,讓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在新時代重煥光彩。”
截至目前,定西市已全面完成三普1165處不可移動文物復查,調查新發現文物316處。在普查過程中,定西市因地制宜,開展了全市古堡寨專項文物調查,還充分運用無人機等現代科技手段,讓文物普查更加精準高效。同時,動員社會人員、文保員等志愿者積極參與,他們憑借對當地情況的熟悉,為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和支持。
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持續完善堡寨遺址名錄,分級推進保護活化利用,守護好定西文化遺產根脈!”
- 2025-05-06武威天祝多彩活動開啟自然與文化之旅
- 2025-05-06涼州溫泉度假村成為休閑度假熱門選擇
- 2025-05-06武威古浪沙漠文旅新體驗受熱捧
- 2025-05-06“五一”假期,甘肅省城各大博物館火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