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綠數”為筆 甘肅會寧鄉村振興繪新章
九月的甘肅會寧,祖厲河漾起秋的漣漪,華家嶺染上斑斕的暖色。這座被紅色基因浸潤的古城,正以“農文旅共融”的筆觸、“智慧農業”的鋒芒、“產業振興”的底氣,在黃土地上鋪展出一幅“紅韻與綠意交織、傳統與現代共鳴”的時代長卷。
旱塬蝶變:智慧農業改寫“靠天吃飯”史
“水,曾是會寧人刻在骨血里的渴望。”從“十年九旱”到“水潤沃野”,從“廣種薄收”到“科技生金”,會寧的旱塬正經歷著一場顛覆傳統的農業革命。
站在河畔鎮李家塬的萬畝寒旱產業園觀景臺遠眺,曾經干涸的土地被整齊的滴灌管網、智能監測設備與成片的玉米染成翠色。引黃、引洮工程的“解渴”之水,疊加覆膜保墑、水肥一體化、北斗導航播種等技術的普及,讓傳統“靠天吃飯”的耕作模式,蛻變為“智慧農業”的典范。
“過去十年九旱,現在滴灌技術讓玉米畝產量翻了將近三倍!”河畔鎮李家塬村村民王振杰望著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眼里滿是感慨。
“我們流轉2000畝土地,建設蓄水池、推廣滴灌,不僅讓丹參畝產提升30%,還帶動1.5萬農民就業,年勞務收入超180萬元。”在八里灣鄉的丹參種植基地,企業家趙愛樺指著連片的紫色花田介紹。而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正是會寧農業現代化的縮影。
“一座會師樓,半部長征史。”會寧這片紅色土地,承載著厚重的革命記憶,也孕育著農業強縣、文旅興城的壯美藍圖。近年來,會寧以“農業優先、文旅賦能”戰略為引領,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糧種”產業:甘肅鑫旭盛生態農業的智能豬舍里,4300頭生豬通過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走向全國;“會寧牛肉”“祖厲磨坊”亞麻籽油等“甘味”品牌入駐北上廣深高端商超;2025年,全縣完成農作物播種276萬畝、糧食播種232萬畝;目前,肉牛、肉羊飼養量分別突破25萬頭、261萬只……曾經“種一坡、收一籮”的旱塬,正以多元產業筑牢“三農”壓艙石。
紅綠和鳴:從“一紅獨秀”到全域共融
如果說紅色是會寧的根,那么綠色便是這片土地的魂。當紅色基因與綠色生態相遇,會寧正以“紅綠共舞”解鎖全域旅游新場景。
站在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的臺階上,萬畝梯田如大地的指紋,層層疊疊鋪展向遠方——這是會寧人用雙手繪制的“生態畫卷”。而在南川·紅軍村,“紅軍村”項目正成為紅色文旅的新地標。這里既有保留傳統風貌的民俗風情街,又有充滿童趣的兒童游樂園;既有可供采摘的瓜果蔬菜大棚,又有供游客休憩的特色民宿……多元業態在這里交織成詩。
“開園一個月,日均收入就有1000元!”采摘基地負責人馬志軍笑著說,暑假期間,樂園和采摘園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周邊村民不僅在景區打工,還把自家種的蔬菜、養的土雞拿到這里賣,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統計,紅軍村年接待游客達68萬人次,帶動周邊1500人次務工,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紅色旅游的“溢出效應”,正讓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
紅色文化的傳播,也在“流動的場景”中延伸。G22青蘭高速旁的會寧紅色驛站,作為全省首個紅色主題服務區,以“服務+文化”的創新模式,成為傳播紅色精神的“流動窗口”:主樓外立面上的長征歷史浮雕、綜合樓內的紅色文化展館、場區里的主題雕塑,處處彰顯底蘊;更貼心的是,驛站不僅提供簡餐、加油等基礎服務,還展銷會寧亞麻籽油、小雜糧等農特產品,實現“服務一方旅客、帶活一方經濟”。自2022年投運以來,驛站累計接待司乘1600萬人次。
“會寧服務區紅色驛站是會寧長征精神的傳播窗口,會寧的農業發展也蘊含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讓更多人了解會寧,感受這里的紅色文化和發展潛力。”服務區經理周軒說。
從“一址一館兩園”的紅色矩陣到“魅力線川”的水墨田園,從谷倉·田家坪村的剪紙非遺館到“紅色會寧 歡悅盛夏”文旅消費月的非遺展演,會寧以“紅色+”串起全域旅游新脈絡;春賞杏花、夏游梯田、秋觀紅葉、冬品雪韻的四季旅游線路,更讓“紅色會寧”成為全國文旅地圖上的“網紅打卡地”。
數智賦能:數字引擎激活鄉村新動能
在會寧縣數字經濟產業園,一塊實時跳動的數據大屏格外醒目——這里連接著全縣200多個種植基地、30多家龍頭企業,通過“電商+產業+農戶”閉環生態,注冊“隴尚道塬”“會聚寧香”等40余個特色品牌,小雜糧、肉羊等產品不僅“走”上全國餐桌,更吸引海外客商關注。
“日均銷售農特產品1萬單,生鮮百貨3萬單,日銷售額40萬元!”產業園總經理魏子杰介紹,自運營以來,頭部平臺銷售額已突破2.3億元——天貓、淘寶、拼多多生鮮類目2300萬元,快手農特產品1300萬元,抖音專業直播間更是創下6000萬元的亮眼戰績。
如果說訂單農業解決了“種得出、賣得穩”的問題,那么直播電商則打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電商主播馬芳琴至今記得參加白銀市電商大賽時的場景:“帶著胡麻油、土豆粉上臺,粉絲們邊看直播邊下單,復購率比平時高了一倍!”另一位主播周江亞則感慨:“以前覺得直播就是‘賣貨’,現在才明白,我們是會寧的‘移動名片’,每賣出一瓶油,都是在為家鄉代言。”
“數據指紋”正重塑鄉村生產方式: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區塊鏈技術實現農產品全流程溯源,直播帶貨讓“會寧蘋果”單場銷售額破百萬,“保險+期貨”為種植戶筑牢風險防線……科技與傳統的碰撞,為鄉村振興注入“數字動能”。
在頭寨子鎮,500多畝蓮花白基地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村民“菜籃子”滿、“錢袋子”鼓;小寨村的蘋果園中,紅果壓枝,畝產達4000公斤。
“過去賣蘋果靠肩挑,現在手機下單、冷鏈直送,果子甜,日子更甜!”果農段玉田笑著說。
從“紅軍會師”到鄉村振興,會寧始終是一座“精神高地”與“實踐熱土”的雙重樣本。這里,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化作“敢教旱塬換新顏”的奮斗勇氣;綠色轉型扎根土地,結出“靠科技、興產業”的豐收果實;融合發展貫通城鄉,繪就“農文旅共榮”的美好圖景。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會寧用實踐證明: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會寧解法”——以紅色精神鑄魂,以綠色產業立基,以數字創新破局。
祖厲河奔涌向前,桃花山見證滄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會寧正以“趕考”的姿態,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麗詩篇。(竇菊)
- 2025-09-11【甘快看】足跡|一邊是熱飯香 一邊是童聲亮 甘肅“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 2025-09-11【甘快看】祁連山下是我家丨這里的土豆“不一般”
- 2025-09-11【甘快看】近觀“兩山”丨來定西 看五彩斑斕的綠
- 2025-07-25【甘快看】敦煌文旅火熱 上半年迎客超千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