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過去,常小平回憶起與巴爾斯雪山的初遇,仍覺得激動。“2013年3月,我路過河西走廊,偶然間抬頭發現了這座雪山。”
如今已是肅南巴爾斯生態旅游景區主理人的他,當時還只是一名愛好戶外運動的公務員。這次偶然的邂逅,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更讓這片雪山秘境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
從“登山者”到“守護者”,一段邂逅開啟護山故事
用常小平的話來說,“發現一座山、攀登一座山、愛上一座山、守護一座山”,是他與巴爾斯雪山故事的濃縮。
2015年5月1日,常小平帶領雪豹登山隊首次登頂海拔5118米的巴爾斯主峰,站在山頂俯瞰,冰川遺跡縱橫、高山草甸綿延,獨特的生態景觀深深觸動了他。“一定要把這片資源保護好、利用好,讓更多人看見它的美。”

圖為常小平在巴爾斯雪山。受訪者供圖
2016年,景區正式啟動建設。從規劃之初,景區就嚴格遵循國家公園理念,突出自然體驗與自然教育功能,將生態保護貫穿于開發運營的每一個環節,堅決守住生態安全底線。
走進景區,徒步棧道在山間蜿蜒卻不破壞地表,這得益于棧道采取的環保立體架空設計,既避免了對土壤和植被的破壞,也為野生動物遷徙預留了通道。
“我們從規劃階段就明確,開發的前提是保護。要讓游客在體驗自然之美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除了基礎設施的生態化設計,景區還通過嚴格劃定游覽區域、規劃游覽線路,將人類活動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守護不止于此。專業的巡護隊伍每天在核心游覽區開展巡查,不僅負責撿拾垃圾,還實時監測植被生長、野生動物活動情況;景區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由專業機構統一運至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站進行規范處置,實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
截至2024年底,景區累計接待游客56萬人次,而巴爾斯雪山的冰川遺跡、野生動植物資源仍保持著原生態風貌,真正實現了“開發與保護并行,體驗與守護同步”。
從“靠牧為生”到“靠景富民”,牧民共享生態紅利
“以前我們靠放牧過日子,如今在景區上班,每月能拿固定的工資,家里還開了牧家樂,日子越過越有盼頭。”西岔河村村民的話,道出了當地牧民的生活變遷。
西岔河村是一個以裕固族為主的多民族村落,曾因地處偏遠、產業單一,成為肅南縣五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巴爾斯雪山,為這個沉寂的村落帶來了轉型機遇。
“景區開發之初,部分牧民擔心草原被占用、生活無保障,存在比較大的抵觸情緒。”常小平說,為了讓牧民真正參與到景區發展中,肅南縣西岔河村積極探索“黨支部+景區+集體經濟+農牧戶”的運營模式,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從業者”。
在就業帶動方面,景區優先招錄當地原住民,目前已有16名村民在景區從事巡護、服務等工作。同時,針對村民擅長養馬的優勢,成立“馬協會”,引導村民通過提供騎馬體驗增加收入;鼓勵有條件的牧民開辦牧家樂、經營戶外露營地等,形成多元旅游服務業態。
僅2024年,西岔河村已發展牧家樂18家,全村共接待游客2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60萬元,旅游經營戶戶均收入超過5萬元。
“現在大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收入增加了,也很支持我們的發展。”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村里還建成了衛生院、康養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從“冰天雪地”到“金山銀山”,生態與經濟實現雙贏
如今的巴爾斯雪山景區,已成為甘肅唯一的山地戶外型生態旅游景區,被譽為“東方阿爾卑斯”。

圖為九月的巴爾斯雪山。中環報記者方琬夷攝
“在巴爾斯雪山,一天內可以體驗到四季的變化——山腳是草原春色,山頂是冰雪冬景,這種體驗太獨特了。”來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游覽后感慨。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巴爾斯雪山并未停下腳步。為打造高品質旅游品牌,景區圍繞“生態體驗、自然教育、戶外運動”三大核心,規劃建設“一鎮一園三區五基地”。與此同時,西岔河村正在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項目。
“我們要把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和文旅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打造高原雪山特色文旅小鎮。我希望巴爾斯不僅是一個景區,更能成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示范點。”常小平說道。
未來,景區將進一步豐富自然教育課程,開發研學旅游產品,讓游客在體驗美景的同時,了解祁連山生態價值;深化與村民的利益聯結,讓更多牧民參與到旅游產業鏈中,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巴爾斯是祁連山的瑰寶,守護好它、發展好它,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事。”雪山腳下,常小平望向遠處巍峨的雪峰;雪山深處,唐古特雪蓮正迎風盛開。
- 2025-09-16【甘快看】“紅星照耀中國·‘兩點一存’耀華夏”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即將啟動
- 2025-09-16【甘快看】甘肅多措并舉做好網絡安全宣傳培育網絡文明
- 2025-09-16【甘快看】豐富、多元、有趣 這場科技展超有料
- 2025-09-15【甘快看】祁連山下新牧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