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從發掘出土到在博物館展出,通常需要經過長達幾年的清理修復。為了讓全國各地考古出土文物盡快與公眾見面,中國考古博物館開設系列“考古新發現成果展”,首期展出甘肅臨洮最新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今天對公眾開放。

這件“彩陶缽”是考古工作者在甘肅臨洮寺洼遺址的一處灰坑里發掘出土。原本破碎四散,因其彩繪紋飾前所未見,考古專家優先將它拼接起來。

專家介紹,短橫可能象征大地,中間三道豎線象征通天柱,兩邊被鳥形環繞,承載著先民對天地溝通的無限渴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志委:有的專家看到,第一反應覺得這是只鳥。有的專家覺得像植物,有不同的解釋,但是這個紋飾確實第一次見。

寺洼遺址最新出土的彩陶瓶,雖然只有頸部殘片,卻保留了幾近完整的人面紋飾。最引人注意的,是圓睜的眼睛下奪眶而出的“淚滴”。
在專家看來,這張神秘的史前“哭臉”,可能寄托著先民用生命之水澆灌土地來繁衍生息的祈愿。

這張史前“哭臉”還與我們常用的表情包十分相似,這個5000年前的“表情包”,讓現代人理解遠古先民精神世界。
馬家窯文化彩陶,通常周身布滿對稱的紋飾,顯得絢麗奪目。而這件彩陶瓶,紋飾只描繪了一半,這在馬家窯彩陶中十分少見。

專家介紹,黑彩末端留有“筆鋒”,且布局整齊,表明留白是先民“有意為之”,可能用來標識特殊用途。而這些尖尖的“筆鋒”,還揭示出彩繪是用“軟筆”繪成。

專家介紹,馬家窯文化距今5500—4000年,地處黃河上游,其彩陶為中國史前彩陶的巔峰。
考古研究表明,地處黃河中游、距今約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逐漸向西遷移,在甘青地帶發揚光大并獨具特色,最終發展成馬家窯文化。

仰韶文化經典的圓弧三角紋,出現在馬家窯遺址最新出土的這件彩陶壺上,這處微小的線索,折射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
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 趙志剛:馬家窯文化影響范圍比較大,向西到新疆,向南到四川甚至云南的一些地方,北邊到寧夏,東邊到隴東地區。

據介紹,本次展出的彩陶,絕大多數為甘肅寺洼遺址出土,該考古項目被評為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展覽目前計劃持續三個月,觀眾實名預約免費參觀。
- 2025-09-17【甘快看】祁連山下是我家 | 戈壁濕地煥生機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雙向賦能
- 2025-09-17【甘快看】黨員帶頭 群眾跟上——記甘肅省榆中縣小康營鄉南北關村黨總支
- 2025-09-17【甘快看】譜寫向“綠”向“新”的協奏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甘肅實踐
- 2025-09-17【甘快看】行進中國|“隴”起“智”造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