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程健
賞草原風光、看高原夏菜,品味民族風情、展示和諧畫卷。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甘肅省委網信辦主辦的“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網絡主題活動落下帷幕。
在為期一周的采訪活動中,來自中央及省市的30余家媒體記者深入回鄉藏地,訪村落、看田地,攜手見證家園的蛻變與美好,多視角呈現了各族群眾感恩奮進、團結拼搏的生動場景,生動講述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同德向未來的感人故事。
截至目前,全網相關信息超2.4萬余條,總閱讀量超9250萬人次。一篇篇文章、一個個短視頻、一條條評論……各族群眾的幸福指數轉化為了網絡空間的正能量,激勵著各民族繼續團結一致,繼續勇毅前行。
打開卷軸:我們的家園美如畫
7月26日下午,“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網絡主題活動在武威市天祝縣拉開序幕,自西向東、由北至南,隨著媒體采訪團的腳步,一幅“人在景中走、更似畫中游”的大美畫卷也徐徐展開……
踏進天??h抓喜秀龍草原,草香伴著油菜花的香味迎面撲來。一眼望去,碧草連著藍天,牛羊點綴著帳篷,遠處的雪山或與云起舞,或映襯藍天,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里,牧草豐富,山水宜人,是天祝人民放牧、游玩的理想場所。

天??h鍋莊舞表演
待到夜幕降臨,徐徐燃起的篝火、跳動的鍋莊舞步,歡快地講述著各族群眾團結奮斗、幸福美好的動人故事。
爬上榆中北山之巔,貢井林場盡收眼底。曾經,這里是一片荒蕪,被聯合國有關組織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但如今,連綿起伏的山間,皆為綠樹成蔭。65年、五批林場人,3萬多畝荒山化身林海……
在北山,俗有“水比油貴”“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的說法。但像火彥君一樣的一代代林場人共同用雙手締造著“讓榆中北山綠起來以造福后人”的夢,這個夢,如中國夢一樣正在各族群眾團結奮進中,逐漸實現。

康樂縣八松鄉納溝村草長溝
走進康樂縣八松鄉納溝村草長溝,“開門見綠、推窗即景”的場景讓游客愜意不已。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擁擠,遠處巍峨的太子山和近處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總讓人覺得治愈又滿足。
“這里的生態環境適宜發展康養旅游,村里新建的精品花兒民宿深受外地年輕人的喜愛。”納溝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艷說,旅游旺季時,來自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的游客選擇周末來此小住休閑放松,村里的花兒民宿“一房難求”,村民們不止生活在優美的環境里,還借助旅游業提升了收入。

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村
臨潭冶力關、卓尼大峪溝、合作當周草原……采訪團每到一處,村莊錯落有致、景色美不勝收,各族群眾歡聚在如畫的家園里,共享盛世繁華、共創美好未來。
回望田野:富民的產業更興旺
甘肅之多彩,有山川河流、草原雪地,有黃土高原、沙漠戈壁,亦有江南水鄉、高原夏菜。
活動期間,采訪團不僅走進如詩如畫的美麗家園,還踏訪了科技味十足、大棚連片的農業產業基地。這些產業,是黨和政府擎旗描繪的鄉村發展道路,是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小康生活保障。
在蘭州新區移民搬遷新村,來自舟曲縣的藏族移民余青蓮一家已在此生活兩年有余,避險搬遷讓他們擺脫了連年受災的苦惱,而完善的基礎設施,家門口的學校、醫院、超市等,讓他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食用菌種植培育、家政服務技能培訓、務工就業招聘、廣場鍋莊舞展演等,更讓他們過的安心、舒心。
在天??h松山鎮德吉新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采訪團一行見到了一眼望不到頭的菌棚和長勢喜人的各色菌菇。當地一搬遷而來的農戶告訴采訪團,她經營著11個菌棚,去年一年,每個菌棚中1萬個菌棒的純利潤約為3萬元,這份收入與從前在外務工時相比來得更令她踏實。
目前,松山鎮德吉新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重點培育發展9類食用菌,占地2742.4畝,投資4.43億元,集中新建400平方米鋼架食用菌棚3000座。而天??h全縣現有食用菌棚6684座,2023年袋裁8000萬袋,棚均收入2.8萬元以上。
榆中縣,是蘭州高原夏菜的核心產地與搖籃。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高原夏菜的茂盛生長提供了理想的溫床。在夏官營“千畝設施農業示范基地”,采訪團見到了高原夏菜育苗的過程:供水、取暖等育苗設施一應俱全,自動噴灌機緩緩移動,浸上水珠的蔬菜苗隱隱散發出清香……

媒體記者現場采訪
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基地與甘肅省農科院、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達成技術合作,形成了出苗率高、成本低的優勢。這里培育出的高原夏菜無污染、品質高,富有硒元素且口感甜脆,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餐桌上的佳肴。
值得一提的是,榆中縣已有6萬多農戶、24萬人參與到蔬菜產業中來。

卓尼縣木耳種植大棚
來到卓尼縣,俯瞰洮河兩岸,溫室大棚在青山腳下整齊排列著,大棚內一串串菌棒整齊列隊,菌棒上的木耳長勢喜人。村民提著水桶、籮筐,穿梭在菌棒之間,采摘、運輸、晾曬……
2021年,卓尼縣加大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力度,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納入“五個萬畝”產業培育行動。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的藏族小伙蒙俊杰,靠著種植木耳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事業。
2023年,蒙俊杰在木耳鎮出納村租賃木耳種植大棚14座,盤活出納村村集體經濟并向其支付租金37520元。同時,在納浪鎮流轉土地300余畝,支付流轉費用20余萬。盤活洮勞村村集體經濟并向其支付租金2萬元。此外,他還帶動周邊300余戶農牧民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
旅游+農業,今天的甘肅鄉村,不止村美、民富,產業還強勁。
撬動杠桿:聚合的流量齊發力
活動中,各網絡媒體平臺分工協作、資源共享,在深化、內化、轉化上持續下功夫,從“小切口”“小故事”入手,生動呈現“大場景”“大視野”。6天時間里。采訪團奔赴5地22個點位,發布原創稿件和新媒體產品200余篇(個),“石榴籽”澎湃網上大流量。

媒體記者現場采訪
在甘南,中國新聞網記者張鈺惠表達了對眼前藍天白云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的美景的震撼,同時表示,作為中央媒體,希望能做好文旅宣傳工作,把全國各地的游客都能帶到甘南。光明網記者范子川則表示,他深刻感受到甘南依托傳統藏族文化,結合當地極具特色的生態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和高原食用菌種植業等富民工程,不僅發展當地文旅經濟和種植業、產植業,同時提高了當地民族地區群眾的實際收入,讓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幸福感更高。

中國新聞網記者張鈺惠接受采訪
正是帶著這種情感與共鳴,各媒體紛紛以“圖文+微視頻+VLOG+航拍+城市海報+原創微博”等立體化傳播模式,培育新媒體產品集群,全網累計轉載發布《視頻丨探訪大峪溝,一起森呼吸》《返鄉新農人的青春“菇”事》等新聞稿件5600余篇;《貢井林場:一輩人一輩人地種 一座山一座山地栽》等27篇全網推送;“兩微一端”、抖音、快手、今日頭條、視頻號等平臺同步同向集中發力,民族團結進步的大流量向全網傳導延伸。評論區網友直呼“甘肅的景色令我向往”“太棒了!新甘肅的美麗與發展讓人感到自豪”……
為深化互動引導,打造高流量IP,@甘肅網信、@快看甘肅等官方賬號發起社交平臺互動話題#我們的家園幸福美好新甘肅#。結合#厚道甘肅##萬千氣象看甘肅#等話題,@中新觀隴、@中國甘肅網、@甘肅好網民、@蘭州新區發布、@甘南融媒等賬號同步發力、同頻共振。目前,該話題總閱讀量超5530萬人次,討論互動量3.2萬人次。

新浪微博互動話題
@湖南老湘-瞰瀟湘、@阿貴時評、@小觀網事、@微游甘肅、@中原老張、@趙林-甘露公益、@縱橫甘肅、@惠杰別塔等多位知名微博大V與主流媒體、商業平臺及政務官微聯動發力,積極參與內容共創,覆蓋粉絲超1000萬,“種草”了大批年輕網民,網友贊嘆“這片土地真的太美了”“有機會好想去打卡啊”,推動形成了地域熱點和擴散轉播效應,為推動全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 2025-07-08讓綠水青山常在——甘肅省努力將祁連山打造為生態保護典范
- 2025-07-08牽手蘭洽 “薯”寫新篇——定西市參加第三十一屆蘭洽會側記
- 2025-07-08隴拍客丨高臺:“小制種”繁花似錦
- 2025-07-08攜手共赴美好未來之約——第三十一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開幕式側記






